收了多少斤,花了多少钱?细算一笔“麦收账” 每日看点
2023-06-16 10:37:05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时近盛夏,麦收依次展开。小麦生产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也与农民增收息息相关。记者在多地采访,与种粮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起算了笔“麦收账”。


(资料图片)

◎深翻与增产

德州和临沂这两家公司今年能够增产,离不开土地深翻。

河东区汤头街道片区有几百亩耕地,属于丘陵薄地,土层厚度只有30厘米左右。“我们来之前,这块地已经十几年没深翻过了,土壤养分少,庄稼不爱长。”去年10月份玉米收获后,朱士文请来施工队伍,对这些薄地进行了一次深翻。铁犁翻开碎石层,庄稼的根能扎得深。

◎抢收与烘干

阴亮在合作社旁边建了个收储烘干一体的仓库,每天能烘50吨粮食,虽然农机足够,但烘干的产能限制了抢收的进度。

当天在活动现场,鲁望农业总经理张研生告诉记者,虽然当地已经开镰,但看小麦成熟情况,鲁望的地块要到6月12日以后才能收割。“我们在当地建的为农服务中心,每天能提供1000吨的烘干产能,基本能满足周边需求。”

◎品种与市场

去年6月5日,在对土壤盐碱度平均3.75‰的济麦60大田测产验收后,八五折测产亩产为460.98公斤。今年测产的地块和去年一样,都是种植户常规管理,产量比预想的要高一些。

帮农户算账,除了产量,还有粮价。在平原县,当地水土适合种强筋小麦济麦44,一斤强筋麦比普通麦通常能多卖一毛钱。“原来周围的农户觉得种优质麦麻烦,但是看到我们种得好,也跟着我们种起了济麦44。”何石宝告诉记者,这几年鲁望农业受到周边农业散户的认可。“到了麦收的时候,厂家会来田间地头抢着收,仓库存不满。”

◎服务与节本

一路之隔的两个大院,一个是土生土长的农机合作社,一个是隶属于央企的“国字号”,它们身份不同,却有着非常紧密的合作。依托中化现代农业“MAP智农”平台,振龙农机合作社对所托管的6万亩土地实行从种到收的全过程跟踪技术指导,每年可为农户每亩减少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购置生产成本15%左右,亩产增收100斤以上,每亩提高农民收入200元。

时近盛夏,麦收依次展开。小麦生产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也与农民增收息息相关。记者在多地采访,与种粮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起算了笔“麦收账”。

深翻与增产

6月12日上午11时许,又有一场骤来的雨。临沂市河东区太平街道罗官庄村的一处场院里,男女老少又忙活起来。院子里等待烘干的小麦堆积1米多高,正是怕雨的时候。

山东鲁供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士文,招呼员工找来篷布遮盖麦堆。不到半小时,雨云消散,地面和篷布上已有不少积水。轰鸣作响的装载机、妇女手中的扫帚、青年扬起的铁锨,都成了疏水工具。

“昨晚就下了一场雨,幸好我们种的麦子在下雨前都收得差不多了。”谈起今年的收成,朱士文长舒一口气,“比去年强不少,今年算是打了个翻身仗。”

山东鲁供农场有限公司是山东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旗下的一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1年在河东区成立后,陆续在当地流转了1.6万亩耕地,进行粮食作物规模化种植。

第一茬麦子在当年10月份种下,到2022年年底,已有两茬庄稼收获。翻开账本,收支相抵,余下的总利润只有50多万元。

“年底回总公司述职,这样的成绩连个人的绩效奖金都拿不到。”朱士文苦笑着说,“利润低的主要原因,是亩产没上去。”

今年,虽然经历了冻害,但这1.6万亩耕地的平均亩产却提高了几百斤。从6月1日河东区开镰算起,朱士文的麦收季已有1.4万亩实现颗粒归仓。

在平原县“吨半粮”的核心产区,桃园街道的粮王地块也即将进行实打。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经理何石宝估计,今年粮王地块还能在去年819.17公斤的亩产上再增加20多公斤。

德州和临沂这两家公司今年能够增产,离不开土地深翻。

河东区汤头街道片区有几百亩耕地,属于丘陵薄地,土层厚度只有30厘米左右。“我们来之前,这块地已经十几年没深翻过了,土壤养分少,庄稼不爱长。”去年10月份玉米收获后,朱士文请来施工队伍,对这些薄地进行了一次深翻。铁犁翻开碎石层,庄稼的根能扎得深。

“今年收麦的时候,我们承包的麦地,麦穗明显比周边地里的更长。”朱士文告诉记者,深翻的投入是每亩地60元,这片耕地的小麦亩产涨到了今年的800多斤,还是划算的。

“翻一年管三年”,这是老把式的经验。而根据鲁望农业公司的种植经验,每年都进行深翻效果更好。

针对这个问题,鲁望农业公司进行了对照实验,每年深翻比3年1翻每亩能增产200斤到300斤粮食。“从出苗开始效果就不一样。”

何石宝说:“去年受冻害,深翻的作用更加明显。”

抢收与烘干

当鲁南地区麦收走向尾声时,往北一些地区抢收刚开始。收割之时,在减损上发力是增加小麦收益的重要一环。

6月11日,平阴县金源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阴亮趁着中午时间,趴在桌子上抓紧打了个盹。见到记者,阴亮缓了3分钟才说出话来。

“昨晚上烘干到凌晨3点多,5点多又起来干活。”除了农机服务,阴亮自己还种着2000亩地,这几天每天忙得脚不沾地。

一到麦收,也是收割机维修最忙的时候。除了自己雇的维修人员,阴亮还从厂家调度了4个人过来,连轴转替合作社成员维修机器。

这两天,阴亮每天盯着手机看雨情。11日晚上8点预计有中雨,他赶紧开车去地里,看看哪块地的麦子熟得好些。“今年管理好的麦子,都熟得晚。”明知道要下雨,但阴亮也没法大规模抢收。

“昨天收上来的麦子,里面还有不少‘青头’。”阴亮告诉记者,这些青麦提不出淀粉,厂家不收。没法抢收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烘干能力受限。

阴亮在合作社旁边建了个收储烘干一体的仓库,每天能烘50吨粮食,虽然农机足够,但烘干的产能限制了抢收的进度。

而像鲁望农业这样的大型农业公司,相对要从容一些。6月9日,一场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在平原县举行,这也是德州市的开镰仪式。鲁望农业公司的农场主郑雷获得了一等奖。

当天在活动现场,鲁望农业总经理张研生告诉记者,虽然当地已经开镰,但看小麦成熟情况,鲁望的地块要到6月12日以后才能收割。“我们在当地建的为农服务中心,每天能提供1000吨的烘干产能,基本能满足周边需求。”

自“吨半粮”创建以来,平原县实施为农服务中心全覆盖工程,建成大型为农服务中心16家、烘干基地23处,日烘干能力1万余吨。

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能通过烘干解决,一些用来繁育的良种就不能用机器烘干。

鲁望农业种植经理何石宝的徒弟、农场经理陈慧芳管理的农场,承接着山东省农科院鲁研128的繁育任务。考虑到近期的雨情,陈慧芳的地块6月11日开始了抢收。

在烘干产能紧张的情况下,要赶在雨前抢收,合理调配农机十分重要。

在利津县,春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春儒也是盐窝镇三夏生产应急服务队队长,负责本片区的技术服务、机械调度等工作。这些天,他与农机手们加强了收割车辆的维修保养,对一些车辆的易损皮带提前进行更换。“合作社本身拥有100多台机械,我还联系了外地的一些农机。如果农民有紧急使用农机的需求,可以给我打电话,确保农民随用随有。”王春儒说。

利津县还在各乡镇主要交通要道设置了9处小麦机收跨区作业接机服务站,为外地跨区作业车辆提供接机服务。

品种与市场

“土壤盐碱度平均为3.65‰,平均亩穗数42.37万、穗粒数33.26粒、千粒重根据山东省审定公告41.5克计算,八五折测产亩产497.1公斤。”6月12日上午,东营市垦利区农业农村局邀请专家,对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培育的抗旱节水耐盐碱小麦新品种济麦60,进行测产验收。

去年6月5日,在对土壤盐碱度平均3.75‰的济麦60大田测产验收后,八五折测产亩产为460.98公斤。今年测产的地块和去年一样,都是种植户常规管理,产量比预想的要高一些。

“在去年11月断崖式降温的情况下,济麦60基本没有冻害,说明这个品种表现比较稳定,抗冻、抗旱、耐盐碱性突出,产量水平也不错。”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曹新有研究员说。

这次测产的大田地块约150亩,位于垦利街道东兴村,是种粮大户王效海流转的2000多亩土地中的一块盐碱地试验田。

“这块地盐碱度高,过去一直种棉花。2021年我流转过来以后,也不敢种小麦,种上了春玉米。”种完一季玉米,王效海算了算账:春玉米只能种一季,土地流转费每亩地每年650元,再扣去农药、化肥、种子成本,效益太低。

去年,王效海听说济麦60在盐碱地的产量高,就跑去现场看了看。“确实不错,当时就定了种子,想试验性地种种看。”王效海原本以为今年小麦能有700多斤的产量就不错,没想到测产到了900多斤。

在盐碱地上耕作的农民,对于种小麦缺乏“安全感”。他们通常要种上3种以上不同的麦子,想的是至少能有一个品种可以“保底”。

测产现场,来了不少附近的农民,他们对小麦新品种格外关注,你一言我一语地比较讨论着。

帮农户算账,除了产量,还有粮价。在平原县,当地水土适合种强筋小麦济麦44,一斤强筋麦比普通麦通常能多卖一毛钱。“原来周围的农户觉得种优质麦麻烦,但是看到我们种得好,也跟着我们种起了济麦44。”何石宝告诉记者,这几年鲁望农业受到周边农业散户的认可。

何石宝回忆,“刚来种地的时候,村里老把式们都说学生娃娃会种什么地。”而如今,周边散户从选种到种植模式,向着鲁望农业的模式靠拢。

从2019年开始,每年种植时候,鲁望农业会做一个指导性方案。2021年起,桃园街道办事处会拿他们的方案,指导周边的农户安排当年的农事。

种植强筋麦,也是阴亮不愁卖的底气。虽然目前仓储能力有限,但他不担心。“到了麦收的时候,厂家会来田间地头抢着收,仓库存不满。”

服务与节本

采访中,大型农业公司、种粮大户、散户,都向记者算了一笔账。由于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上涨,加上防冻害增加投入,今年种地成本普遍升高。

多施肥、多浇水,加上深翻和镇压,对于规模化经营者来说,今年每亩地成本要上涨100元到200元。对于散户来说,成本要更高。

按照半年550元到60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计算,今年规模化经营的种植成本每亩在1400元左右,像一些管理更加精细的地块,成本能达到1500元。

对于大户和公司,虽然增加了成本,但也能相对保障收入。因为在各个环节,农资和人工成本低。

广饶县李鹊镇是黄河三角洲第一个吨粮乡。6月9日下午,记者来到崔刘村种粮大户崔志全流转的地块,看到地里种的“济南17”虽个头齐整,但西边的麦田明显比东边的麦田更“年青”。

崔志全说,西边这120亩地过去种蔬菜,他去年10月份才流转过来,等整好地就错过了小麦的“黄金播种期”。他决定干脆等到大雪节气之后再播种。

参考蔬菜种植的地膜技术,崔志全也给晚播小麦覆上了地膜,以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效果挺好,不仅追上了早播一个多月的麦子,麦穗个头也差不多,再加上成熟期还要晚上几天,亩产可能比没覆膜的108亩麦子更高。”据估算,这些地亩产在1000斤左右。“对于优质麦来说,这个产量很不错。”

崔志全算了一笔账:覆膜平均1亩地100元,看似成本增加了,但产量要比不覆膜增加400斤左右。按6月9日当天“济南17”优质麦每斤1.39元计算,扣除地膜等成本每亩地仍可增收400多元。

降低种地成本,对散户而言则比较困难,必须寻找更多办法。

在规模化生产成熟的平原县,把土地集中流转给大公司,再给公司打工,对于农户来说收入更加稳定。桃园街道王芽子村的耕地,“沟头河沿”比较多,有一百多亩。这些土地的管理比较困难,鲁望农业承包土地时,这些地段也按照普通农田进行结算。据原村党支部书记尹东祥说,仅这一项,全村每年能够增收十余万元。

而在利津县,位于盐窝镇王洼村的春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全流程托管为农户降本。

6月8日上午,60岁的社员王文儒,正指挥着小叉车将一袋袋氮肥、磷肥、钾肥倒入智能配肥机的料斗中。王文儒家有30亩地,由于地块分散,一到农忙时节他就得东奔西跑。“孬地(盐碱度高)麦子熟得早,好地麦子熟得晚,哪熟了就先收哪块,光联系农机就很费劲。”

去年王文儒把30亩地全部托管给了合作社,播种、施肥、浇水、打药、收割啥也不用自己管了,1亩地保底价800元,算上收成分红,预估1亩地的收入在1200元左右。

春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土地全环节托管的方式,将流转的土地化零为整,进行规模化种植,降低了种子、农药、化肥的成本和农机成本。

从哪里节省成本为农户兜底?以化肥为例,合作社与“先正达”合作,自己配制复合肥,成本要比起市场上的成品复合肥每吨低600元-800元。王春儒说,春喜合作社在全县全环节托管的土地已有两万六千多亩,另有多环节托管土地6万—7万亩。

6月9日上午,烈日当空。广饶县大码头镇振龙农业机械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院,被金色的麦粒铺满。或明或暗的金色,越过细长的水泥路,在中化现代农业大码头技术服务中心的院子里继续渲染铺陈。

一路之隔的两个大院,一个是土生土长的农机合作社,一个是隶属于央企的“国字号”,它们身份不同,却有着非常紧密的合作。依托中化现代农业“MAP智农”平台,振龙农机合作社对所托管的6万亩土地实行从种到收的全过程跟踪技术指导,每年可为农户每亩减少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购置生产成本15%左右,亩产增收100斤以上,每亩提高农民收入200元。

振龙农业机械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曹振龙是个80后,2004年开始做农资、农机,2011年成立合作社,算起来扎根农业已有近20个年头。他说,农户单独请专业公司来定制化肥或农药,费用很高。合作社整合资源,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可以确保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做到精细专业。农资的定制化生产服务,避免了盲目施肥,盲目用药,既节约成本又提高了产品的吸收利用率。

“合作社做订单农业,没有太多精力作管理和服务,而这方面正是我们擅长的。”中化现代农业大码头技术服务中心经理袁福勇说,服务中心有专业技术人员5名,他们在这里租用了100多亩土地作为MAP农场,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种筛选试验、植保试验、肥料试验、农机农艺试验、品质提升试验等,建设高产样板田,打造定制化产品、定制化服务。“大码头镇的土壤多为潮土和湿潮土,经过试验,服务中心制定了精准配方,并添加了调理土壤的物质。”克碱宝、保水剂、克酸宝、核心母粒、有机肥……服务中心农友之家用透明罐子展示着配方专用肥的原料。颜色各异的小颗粒,拥有不同的“魔力”。

让种粮农民有账算

记者在麦收一线采访中发现,各地努力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力引进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取得了不少成果。东营市种粮大户王效海向科技要生产力,在盐碱地上做好增产文章;临沂市“新农人”朱士文开展规模化种植两年,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整理;德州市专业化种粮团队通过土地深翻等方式,让粮食产量攀升……不少懂技术、懂市场、懂经营的种粮能手、年轻新农人,到农村展现作为。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让种粮农民有账算、有钱挣、得实惠,让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我们的“米袋子”就会装得更满,中国饭碗将端得更牢。(张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