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钻”进中央一号文件,有安全感了
2023-02-17 12:02:43 南方都市报


(资料图片)

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章节中,出现了“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的文字表述,备受关注。一条小小的蚯蚓,竟然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这一定程度颠覆了人们对“一号文件”的既有认知,大部分人对一号文件的想象是视野上的高瞻远瞩、立意上的高屋建瓴、篇幅上的提纲挈领、议题上的宏大叙事偏好。

上述体例创新至少有三方面的象征意义:其一,党和国家对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理解与认识更深入、更系统、更科学,意识到上述诸目标是否能顺利达致或兑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耕地质量的优劣与土壤结构的高低。基于此,决策部门更加重视耕地的生物特性、农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及土壤在微观层面的优化。

其二,有关部门致力于切实解决一些实际性与针对性问题或顽疾,一号文件不仅要在宏中观层面提出政策导向与目标指引,更要在微观层面就关键与要害问题给出明晰的态度与具体的行动。在落实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回应农民关切”方面更加务实、更加接地气。

其三,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行为非常普遍,各地破坏土壤的行为极其猖獗,土壤结构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已经和正在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土壤结构恶化、农作物产量降低、部分动物销声匿迹等复杂问题,到了迫在眉睫的严峻时刻。

记得念小学和初中那会儿,每逢周末,我和小伙伴喜欢相约去池塘或河里钓鱼,我们随便找一块地儿,一锄头下去,就能挖出很多条蚯蚓,而近十余年我遭遇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我想钓鱼消遣一下,但无论在菜地里,还是在粪堆里,我都很难寻到哪怕一条蚯蚓,我只得去镇上的渔具店购买。不仅是蚯蚓,还有野生青蛙、野生鱼类等我儿时触手可及和肉见可见的很多动物,如今都难寻踪迹,这无不说明当下的土壤结构与质量已经变得不再适合蚯蚓或其他动物生产与繁衍。

无意中与父亲闲聊,我得知他已很多年没有预留“谷种”,“留种”“做种”已成为历史。用自家留的“谷种”栽秧、种稻子,产量甚微,甚至根本种不出稻米,主要原因在于各种农药与化肥下地,蚯蚓及其他生物频频死亡或灭绝,进而导致土壤结构发生严重变化,自家的“谷种”很难适应变化后的土壤环境,父亲只得去相关农资部门购买,且得年年买。

蚯蚓对于改良土壤结构及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土壤食物链上的最重要一环,蚯蚓为很多土壤里的其他物种提供充足养料,堪称“基石物种”。蚯蚓体内富含丰富的土壤,土壤里的有机质可以作为蚯蚓的食料,矿物成分也受到机械研磨和各种消化酶的生物化学作用而发生变化,进而优化土壤的理化性质、富集重金属污染于蚯蚓体内,通过取食、消化、排泄、分泌和掘穴等活动,蚯蚓对土壤过程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产生重要影响,它们因此被誉为“生态系统工程师”“松土机”“清洁工”。

此外,蚯蚓还是重要的环境指示物种,尤其是耕地质量监测的重要指标。“生物特性”是评价耕地质量的四大一级指标之一,“土壤蚯蚓”则是“生物特性”之下的二级指标。一片田地,蚯蚓的种类多不多,数量规模是否合理,是该片农田耕地质量与生态质量的重要表征。

电捕蚯蚓之所以产生巨大影响,一方面是“地龙仪”“电蚯蚓机”等“科学杀器”拥有巨大威力,远非从前的手工锹铲可比;另一方面是围绕蚯蚓已经形成的相对成熟的商业链条,源于蚯蚓是中药原料“地龙”这一市场需求。

正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没有西方诸国对“沙图什”的市场需求,中国的藏羚羊就不会一度面临灭顶之灾;没有对熊胆熊掌的市场需求,熊被盗猎或虐待的可能性就小很多。故而,对于“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有关部门不能仅停留在“电捕蚯蚓”这一行为本身,打击与严惩范围必须囊括“非法收购、加工野生蚯蚓”等众多上下游环节。姚华松

相关新闻: